近日,寧德時代21C創新實驗室歐陽楚英、王瀚森團隊獨立完成的鋰金屬電池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《自然·納米技術》(即Nature Nanotechnology),標志著寧德時代基礎科研能力獲納米技術領域最高水平認可。研究解析了實際產品設計條件下的鋰金屬電池失效機制,并提出創新電解液設計原則,以實現兼具高能量密度與長循環壽命的鋰金屬電池產品。
《自然·納米技術》作為《自然》五大子刊之一,是納米材料科學領域影響力全球領先的頂級期刊。寧德時代研究團隊通過獨創的動態追蹤技術,量化電解質失效機制,首次揭示鋰金屬電池失效的核心消耗路徑——研究結果表明,電解液鹽在循環中消耗量高達71%,遠超學界預期。基于此發現,團隊引入低分子量稀釋劑優化電解液配方,實現循環壽命較前代產品翻倍至483次。同樣的電解液設計邏輯,可進一步支持電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/kg,使電動航空規模化、超千公里續航電動汽車成為可能。
此外,研究團隊獨創的動態追蹤技術,也讓電池全生命周期內活性鋰與電解液各成分的動態演化,從“黑箱”走向“白箱”,為鋰電行業提供了新的視角。寧德時代研發體系聯席總裁、21C研究院院長歐陽楚英表示:“通過定量解析界面反應路徑,我們重新定義了電解液設計的優先級,并將這一成果轉化為可規模化應用的技術方案。這是彌合學術研究與商用電池實際應用之間差距的寶貴機會。”
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,寧德時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發平臺,并基于電化學底層邏輯認知,指導前沿化學體系設計。2024年,寧德時代研發投入達186億元,全球范圍內已獲授權及申請中的專利累計超43,000項,專利申請增量連續5年行業第一。同時,寧德時代打造了材料設計自動化平臺,集成超過20款專用仿真軟件和30個自研核心算法,推動研發效率跨越式提升。
此次科研成果發表,不僅為新能源行業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,更將加速人類社會零碳出行的深度轉型。從凝聚態電池、鈉新電池到雙核電池,寧德時代不斷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,為人類新能源事業作出卓越貢獻。